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正戲可分為「日戲」及「夜戲」,日戲演出時間一般由下午兩點半至五點;夜戲演出時間從晚間七點至十點。日戲演的多為傳統(tǒng)劇目,大都以有本可據(jù)的歷史演義故事為主,且唱曲也多以「七字調(diào)」、「都馬調(diào)」等歌仔戲基本曲調(diào)為主。念白用「四句聯(lián)」,人物造形與京劇相似,如旦角梳大頭、貼片,武生穿短打衣;而夜戲大都以「胡撇仔」為多,「胡撇仔」大量注入現(xiàn)代流行的表演元素,劇目多為新編戀愛、俠情戲。唱曲則增加許多國、臺語流行歌,甚而日本歌、港劇主題曲等等。念白則不時穿插現(xiàn)代用語,服裝造形上尺度更寬,舉凡清裝、禮服、西裝等,無不可見。
野臺歌仔戲時期,歌仔戲的演出皆采「幕表戲」的形式演出,即所謂「作活戲」。由戲班中的戲先生講說劇目情節(jié)大綱,并分配腳色,大略敘述走位及表演過程,其余皆賴演員臨場表現(xiàn),此時則考驗著演員間與文武場的默契。因此,早期劇本皆資深藝人口耳相傳,經(jīng)由手抄記錄為口述劇本。
歌仔戲的行當原只有小生、小丑及小旦,演出的多為某劇目中的一段。後接受了其他劇種的洗禮,逐漸發(fā)展成「小生」、「副生」、「苦旦」、「副旦」、「大花」、「老旦」(老婆)、「三花」(丑角)、「彩旦」八大腳色,俗稱「八大柱」。其中「副生」指第二個生之意,反派腳色稱「反生」;會武功則稱「武生」。而「副旦」又稱「花旦」,演反派腳色者稱「夭婦」;會武功者稱「武旦」。「彩旦」又稱「三八」或「三八旦」。
歌仔戲的唱腔與口白方面,不分腳色,皆使用本嗓演唱。生、凈的口白較文雅;丑、旦較趣味。
歌仔戲練功可分為「基本功」及「分行訓(xùn)練」兩部分。所有學員在學習初始皆須練習基本功,待確定所屬行當後,開始針對各行當?shù)膶I(yè)技藝加強。
身段方面,根據(jù)廖瓊枝女士《歌仔戲身段教材》的示范中,可分為「基礎(chǔ)」和「身段」兩部分:
1.基礎(chǔ)動作
(1)跤步:踏跤、換跤、半屈跤、屈跤、夯跤、小曲跤、小旦步、跤間步、研步、促步、蹣步、大跳、蹉步、跪步、踮步、跑蹉步、錯步。
(2)手路:觀音指、姜芽指、含蕊指、暴荀指、并排內(nèi)轉(zhuǎn)輪、上下內(nèi)轉(zhuǎn)輪、并排外轉(zhuǎn)輪、上下外轉(zhuǎn)輪、輪花手、反轉(zhuǎn)夯峘、轉(zhuǎn)袖插腰、凌波手、平排手、拱手、觀音指合、觀音指分、運環(huán)。
(3)袖尾:單手落袖、雙手落袖、收袖、落袖接收、內(nèi)翻袖、外翻袖、轉(zhuǎn)袖夯垣、轉(zhuǎn)袖囥後腰、撥袖、平面略袖、橫向略袖、弄袖、飄袖、斾袖、披袖、反披袖。
2.身段動作
將上述各項基礎(chǔ)動作結(jié)合起來,并且配合觀目(眼神)即為表演的身段動作,包含:空手姿勢、袖尾姿勢、做工三個部分。
其他受車鼓戲影響的身段有展花扇(耍扇子)、駛目箭(送秋波)、閹雞行(半蹲半行)、踩四角等。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