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更早之前,清光緒12年(1885年),淡水海關便開始實施氣象觀測;光緒14年(1887年),淡水也曾與-交換氣象電報。日明治29年(-6年)-總督府發(fā)布測候所編制,相繼勘定臺北、恒春、澎湖、臺中、臺南五處臨時測候所。日明治30年(-7年),-總督府臺北測候所於「滬尾水道事務所」雙圳頭水源地,開始進行降水雨量記錄,為日治時期-地區(qū)相關記錄之濫觴;同年10月,又在淡水建造-第一座「暴風警報信號標柱」,高15.5公尺。
1930 年代,-航空事業(yè)開始起步,氣象情報搜集日趨重要,日人便於昭和13年(1938年)將臺北觀測所升級為-總督府氣象臺,展開全-氣象測候網的建置。日昭和16年(1941年)設立氣象臺「淡水出張所」,也就是現(xiàn)在「淡水氣候觀測所」的前身。
-34年(1945年),氣象觀測改制為「-省氣象所」,淡水出張所也改為「-省氣象局淡水測候所」。-60年(1971年),-省氣象所改名為「中央氣象局」;-65年(1976年)各測候所改稱為「氣象測站」;-66年(1977年)「淡水氣象測站」編制移撥梧棲站,直轄於中央氣象臺二組。
「淡水氣候觀測所」位於鼻仔頭水上機場上方,位置為東經 120.16度,北緯25.10度,海拔高度19公尺,除氣象觀測外,還兼辦觀測沿岸潮汐變化。早期配合水上機場,觀測所需要20多人的編制,在采用自動化的機器之後,最後縮編為一人的觀測站。
-87年(1998年),搶救淡水河行動聯(lián)盟提出古蹟申請,要求指定鼻仔頭三處歷史建筑為古蹟,此三處即為:淡水測候所、淡水水上機場、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89年(2000年)公告指定三處為古蹟予以保存,得免於成為興建快速道路下的犧牲品。
「淡水氣候觀測所」除相關設備文物外,另有一些附屬的建造物,原來所擁有的一棟日式官舍充作辦公廳舍,後因被提報為危樓而拆除,現(xiàn)僅存地坪臺基?,F(xiàn)存有風力塔、氣象觀測坪、水井等相關設施。
風力塔現(xiàn)為白色三層樓的磚造建筑,只有建筑體東北側維持原一層樓的高度,其余皆為後來所加蓋。東南面有一突出於建筑體外側的樓梯,從一樓通向二樓,上面覆蓋以石綿瓦屋頂,屋頂以鋼架作支撐;西南面則新建有雨庇。頂樓架有風向測試儀,四周設有鏤空式女兒墻。
風力塔的西側有一片圍以白色矮欄桿的「觀測坪」,內置百頁箱、地震儀、測雨量器、虹吸式雨量器、室內溫度感應棒等,長期播報淡水的氣象資料皆來自於此。另有一磚造圓形水井,鄰近風力塔的西南側,其井口向上略收,有防止井水散發(fā)的作用。
參考資料 『臺北縣政府文化局』,.cabtc/content/assets/assets01_a.asp?C1b_sn=35&keyword=&select=&select2=&select3=淡水鎮(zhèn)『八莊大道公』,.918.org/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