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月形石柱」的稱呼來自於其頂端破損僅存的半圓穿孔(可參考影像圖片),其材質為板巖,是卑南遺址上最大的標本,約高3-4公尺以上,寬約1公尺以上,厚達10公分,下半部埋入地下,目前認為是卑南文化中建筑結構的一部份。(李坤修、葉美珍纂修2001:107)
月形石柱不僅現(xiàn)在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在過去也引起許多考古學者的注目,早期-學者鹿野忠雄視其為巨石文化的遺留,當時遺址上的石柱不僅一件,他觀察到這些石柱都有固定的排列方向,所以認為它是古代居屋的石柱;1945年,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兩位-學者便在當時卑南遺址上最大的石柱(非今日的月形石柱)旁進行考古發(fā)掘,出土了住屋構造的結構遺留,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jù),而該次發(fā)掘亦是卑南遺址的首次發(fā)掘工作。(連照美2003:54)
然而在考古學的研究上,月形石柱存在的意義,不僅於其作為建筑結構的功能上,也代表著史前人類對於石材取得、制造、修整等技術的掌握,如此巨大的石柱,由於其搬運與取得上的困難,也代表著當時社會分工與合作的面向,是否具有掌握權力的階層組織等,進一步仍然有待考古學家的研究。
今日,屹立於遺址上的月形石柱彷佛是見證因建設而破壞文化資產(chǎn)的寫照,也象徵著-史前文化曾經(jīng)的燦爛。
參考資料 李坤修、葉美珍纂修2001《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連照美2003〈-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聚落形態(tài)初探〉,在《-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集》,頁53-70。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