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新生代農民工目前專指以80后、9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農民工,他(她)們在目前的1.5億跨省流動農民工中占六成份額,總數約9000萬人。隨城市(鎮(zhèn))化進程之推進,這一社會群體的總人數正以每年800萬~900萬人的速度快速遞增。這一說法是在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fā)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
他們出生以后就上學,上完學以后就進城打工,相對來講,對農業(yè)、農村、土地、農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們渴望進入、融入城市社會,新生代農民工年齡18歲到25歲,以“三高一低”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職業(yè)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新生代農民工”既包括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青年勞動力,亦包含“首代農民工”夫婦在城市生育達到就業(yè)年齡的青年勞動人口。前者(對于社會)的問題是,這個群體一旦離開農村,盡管在城市打工異常艱辛,不時遭受制度不公帶來的各種社會歧視,但要讓他(她)們重新返回農村務農在整體上已全無可能;后者的問題是,他們從小隨父母在城市(鎮(zhèn))長大,盡管漂泊生活導致他(她)們普遍未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在城市(鎮(zhèn))就業(yè)競爭中缺乏整體優(yōu)勢,但他(她)們壓根就不熟悉農業(yè)生產,在農村的根事實上已被割斷,簡言之,他(她)們已不可能再返回“老家”去做農民……
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市民化面臨的前沿而又現實的挑戰(zhàn)突出表現在:
(1)他們的勞動供給和就業(yè)行為明顯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在不同時代成長的農民工有著不同的閱歷和自身不同特點,導致他們追求目標、偏好等不同,因此,僅僅將農民工視為同質群體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不能了解當今農民工勞動市場的供求狀況。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新生代農民工因為他們的效用和目標函數與第一代農民工的差異導致了他們的勞動供給函數及其在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均衡點與廠商需求之間存在“缺口”而出現“民工荒”現象。
(2)他們對社會保障的需要勝過第一代農民工。在心態(tài)和觀念上,第一代農民工更接近于農民,對城市認同感較低,即使在城市中無法生存時,還有回鄉(xiāng)務農的最后一條退路。第二代農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較高,但與城市勞動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yè)技能和進入正規(guī)就業(yè)市場的本領,心中過高的期望與所面對的非正規(guī)就業(yè)市場,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無法實現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沒有能力退回到農村中務農,成為了城市和農村之間真正的“兩棲人”。新生代農民工不僅需要勞動權益的保護,而且需要社會失業(yè)救急網絡的保障。
(3)他們的市民化問題如不能順利解決,將直接關系到城鄉(xiāng)的社會穩(wěn)定。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第二代農民工是更需要市民化也是更容易市民化的群體。他們更加渴望城市的文明,意識和行為已接近于城市人,但因為個人、制度和市場等多方面原因依然滯留在農民工隊伍中。隨著第二代農民工進入城市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如果長期不能邁過市民化這道“門檻”,累積到一定時期和規(guī)模時很有可能引發(fā)為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