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上海民興社起源自新民社,新民社擅於搬演家庭劇,取材自古典小說話本或外國翻譯小說,劇情淺顯易懂,且頗多趣味,受到男女老幼的歡迎。而民興社的主持蘇石癡原為新民社成員,因與演員不合,遂退出另組民興社,意圖與新民社一爭高下。民興社在法租界演出,首創(chuàng)男女合演,借以號召觀眾,後來該社成員頗有流動,在來臺之前,演員已經(jīng)歷數(shù)次更迭。該社可說是一商業(yè)劇團的性質(zhì),以通俗娛樂為取向,迥異於中國文明戲發(fā)展初期所曾倡議過的改良主義的理想。
1921年,《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記者李逸濤召募股東數(shù)人,派同社記者謝峻赴上海與當(dāng)時民興社主持鄭公天簽訂合同,演出時間由6月10日起兩個月內(nèi),地點由臺北至桃園、新竹。民興社來臺後亦標(biāo)榜男女合演,表演時先以京劇鑼鼓鬧臺,繼以喜劇開場,然後接演正戲。所演劇目中,喜劇有《莫名其妙》、《賣花結(jié)婚》、《醉戲妻》、《骷髏跳舞》、《老小換妻》等,正劇有《議和之母》、《孟姜女》、《玉堂春》、《大偵探》、《黑夜槍聲》、《血淚碑》、《新茶花女》、《拿破侖》、《袁世凱》等,大多是曾流行於上海的戲碼,改編自京劇、外國小說、古典平劇小說等,并無確立的方向與風(fēng)格。由於對白為北京話,為使臺灣觀眾了解,上演前先由「辯士」作劇情解說,另外戲單上對正戲也有劇情說明,并附有上海民興社的宣傳。
民興社與李逸濤等人解除合約後,繼由臺中人劉金福承包,在臺中、嘉義、臺南等地演出,期滿解散後劉金福又聘請該社的姚嘯梧、瞿曼軒留臺指導(dǎo),并吸收一些舊寶來團團員,組成臺灣民興社文明戲班,劇目有《情海恨天》、《KK女士》、《恩怨記》、《黑夜槍聲》、《新茶花女》等。該團的演出方式與上海民興社相同,頭出加演詼諧短劇半小時,然後才開演正劇,但僅一個月余即告解散。後來鄭公天又來臺與劉金福簽訂合同,從上海募集一批文明戲演員,新劇本有《雌老虎威伏猛將軍》、《骷髏黨》,初演於彰化,巡回至臺南,演員合約期滿便就地解散。1923年前後,臺南人吳鴻河因於上海民興社演出時擔(dān)任辯士引起興趣,籌組臺南黎明新劇團,自任編導(dǎo),以臺語演出,并以偵探劇吸引觀眾,後來吳鴻河與股東意見不合而退出,劇團因乏人領(lǐng)導(dǎo)而解散,臺灣話劇的移植時期也宣告結(jié)束。
從上海民興社到臺南黎明新劇團,可以看出中國文明戲進入臺灣的過程,然而臺灣承接的基本上已是中國文明戲的末流,失去其最初改良社會的宗旨,逐步走向庸俗化、商品化,與一般傳統(tǒng)戲曲娛樂民眾的功能并無二致。雖然如此,在巡演過程中,仍予本地觀眾新奇感受,影響更多民間職業(yè)新劇團的成立,促使新劇運動的產(chǎn)生。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