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禮樂文化,發(fā)達于中國的封建社會,是一種建立在農(nóng)耕社會之上的宗法型文化,在這種文化中,「禮」是用來規(guī)范社會等級秩序的,而「樂」則用來吊導內心的倫理秩。前者的「禮」也就是「法」,是用「威權」所建立的社會層序,屬于一種強制力量。而后者則是一種手段,用來開導人的德性的工具,是屬于道法權威的因素,而種因素的緊密聯(lián)系,形成了禮樂制度。而「鐘」則是這種制度文化的代表,它是地位、權力、神圣的象征,它代表了威、德、義、禮,而不僅是音樂上的樂器。
先秦以來,社會是處在音樂政治觀、音樂道德觀的環(huán)境,「鐘」則與這種宗法型的社會有著深厚的關系,例如在《管子.五行篇》中,鐘就與政治、人位、天時、倫常有關:昔黃帝以其緩急,作立五聲,以正五鐘。一曰青鐘大音……。
五聲既調,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而鐘在眾樂器的領首地位,亦即宗法政治中,臣民對天子的關系,正如《國語》所說的「金奏而八音從之」,政治反映在音樂樂器當中。所以鐘是宗法社會的軌儀與法律,它包括了從表層文化所呈現(xiàn)的直接外形,中層文化的聲音形態(tài),以及深層文化的精神意義。
《樂記》這么說:響亮的鐘聲變成了命令,士兵精神振奮,打仗是必定勝利的…〈《樂記》,「鐘聲鏗,鏗以立號…」〉,所以鐘是君王的威儀在音樂與樂器上的化身,因此許多古代君王鑄造大鐘,從其莊嚴龐大的外形與聲響,令臣民產(chǎn)生一種威權的力量,此即鐘之「威」。
中國古代的音樂道德倫,除了在內在的,以音樂為工具進行的文化薰陶,在外在方面,亦表現(xiàn)為對鐘的地位的尊崇。使用鐘的地點、方式,體現(xiàn)了「禮」;而作為樂,它又是迂緩莊嚴,中正和平的,體現(xiàn)了「德」。
在鐘的神性上,其可表現(xiàn)在「天人感應」的哲學觀,與宗法等級的社會觀(羅藝峰,1991,《中國西部音樂論》,頁36)。前者是以天數(shù)十二、律數(shù)十二為根基,以天道證人道,以天之神性引申出鐘之神性,各種鐘對應于不同的時辰,并以律數(shù)計算出發(fā),推崇出十二樂律之首的黃鐘的觀念。憑借了這種天人感應的哲學觀與宇宙論的音樂觀,鐘乃自「天」獲得了「神性」。鐘之神性,還源于宗法等級的社會觀,鐘的意義,是建立在統(tǒng)治者或上位者的權威上的,所以對于鐘的形狀、雕飾、銘文、聲音,無不表達出這些統(tǒng)治者的意志和觀念,這正是在深層文化中的內涵。
鐘這樂器上所雕飾的龍、鳳、虎、夔、蛟、螭、虺、辟邪、饕餮等威猛異獸或吉禽,或在懸鐘的橫梁直柱上所飾的異獸怪物,當是前文圖騰觀念的遺緒,不但在表層文化、中層文化,以及在深層文化當中都薀含著圖騰的觀念,逐漸變成宗法社會下的禮樂觀念。這種具有神性的禮樂之器,從其上的銘文也可看出,其是作為表達希望、祈愿祝福、盼國運昌隆、子孫繁衍、家族興旺、吉祥瑞福等在位者所盼望達到的。
下一篇:青石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秦權時期樂器裝飾藝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