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西狄邱村位于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五公里處,隸屬于臨漳縣狄邱鄉(xiāng)。據(jù)傳說,該村因有唐代宰相狄仁杰的墳丘而得名,具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歷史。
1、起源西狄邱沙東落子起源可以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當時,由民間藝人呂雙寶,根據(jù)當?shù)厝朔Q做“野腔”的一種民間曲調(diào)加工整理而成,發(fā)展為落子腔劇種。沙東落子的主要唱腔板式有二板、流水板、散板、娃子、腹腔、念板、贊子等。該劇主要演出劇目有“老八本”,即《大隔簾》、《二隔簾》、《跑沙灘》、《王定寶借當》、《清官斷》、《賣妙郎》、《玉堂春連本》、《洗衣計》、《合同計》、《忠烈圖二本》、《丟印合印》等。由于落子腔唱腔的獨特風格,深受廣大農(nóng)民群眾的歡迎。民國時期,西狄邱落子藝術代表性藝人有呂自友、李現(xiàn)瑞等人。他們領著戲班在晉、冀、魯、豫四省接壤處廣大農(nóng)村流動演出,深受農(nóng)民群眾歡迎,劇團越辦越紅火,沙東落子的名聲也越越來越大。
目前,西狄村現(xiàn)有沙東落子劇團三個,分別為以李少臣為團長的新興落子劇團,主要有李愛如、馮愛如、李海鳳、郭云昌等演職員37人;以李五妮為團長的狄邱落子劇團,主要有呂新娥、李秀平、呂新弟、李伯寅等演職員34人;以呂俊明為團長的沙東落子劇團,主要有呂運娥、張九的、呂玉所、呂長慶等演職員3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30%,同時還配置有機載流動舞臺車3臺。
1957年,該村落子劇團被臨漳縣政府正式命名為臨漳縣落子劇團,成為縣職業(yè)劇團。1960年,劇團被解散?!拔母铩逼陂g,落子藝術也隨之走向低谷。
“文革”后,西狄邱落子得以恢復,村內(nèi)的落子藝人又紛紛組班辦起了落子劇團。劇團最多時發(fā)展到四個,從業(yè)人員達到200多人。1987年該村籌集資金建起了一座大舞臺,為劇團排練和演出提供了方便,也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文化娛樂場所,使該村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落子戲劇村。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