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地球磁場的基本要素,包括總強度、水平分量、南北分量、東西分量、垂直分量、磁偏角及磁傾角。通常以總強度、磁偏角與磁傾角來描述某一點的地磁場大小與方向。地球磁場可分為外部磁場和內部磁場。外部磁場主要受到具有高導電性電漿的太陽風影響,太陽風與地球的偶極磁場發(fā)生作用,把地球磁場壓縮且局限於一定區(qū)域內,這個區(qū)域就叫磁圈,保護地球上生物免受太陽風的輻射威脅。內部磁場占地球磁場99%以上,可分為偶極子場及非偶極子場。偶極子場可將地球視為一對磁偶置於地心之均勻磁化球體;非偶極子場只占全磁場強度的5%,且具有區(qū)域性。
地球磁場的強度和方向會隨時間而變化,可分為起源於地球內部主磁場的長期變化及源自地球外部的短期變化。長期變化包括磁極向西漂移和磁極反轉的現象,這些長期變化資料運用於研究古地磁學。短期變化主要受到太陽及月亮的影響,最常見的現象是地磁場日變化和磁暴。日變化是因太陽的幅射作用,使電離層電流強度發(fā)生變化而影響地球磁場。磁暴是具有高導電性的電漿壓縮地球磁場,使得地球磁場發(fā)生劇烈且不規(guī)則的改變。磁暴會干擾電波通訊,磁暴期間所產生的極光現象,甚至在中緯度都可以觀測到。
測量地球磁場的強度,早期是利用機械式的儀器來進行磁力測量。1950年起,大都采用質子進動磁力儀進行磁力測勘。磁力儀的感應器內有線圈,線圈內裝滿煤油、酒精、水等富含氫的水溶液,線圈通以強電流會產生感應磁場,液體內的氫質子會順著此感應磁場排列。當電流中斷後,氫質子會自旋到地球磁場的方向,質子自旋所產生的頻率被線圈量測到,再乘上質子磁旋率,就可獲得地球磁場強度。
臺灣地區(qū)的地磁測量,多於海上測量,陸上測量是中國石油公司(今臺灣中油公司)在西部平原及麓山帶探勘油礦時所進行。臺灣中部及高山地區(qū),仍缺乏地磁的實測資料。2003年,中央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共同規(guī)畫,以8個月的時間進行全島地磁測量,繪制臺灣地區(qū)地磁異常圖,并探討其在地體構造的含義。
臺灣最早的地磁場連續(xù)觀測站,是1965年交通部電波研究實驗室在桃園縣侖坪設置,觀測臺灣的背景地磁場,并提供國際地磁及高空物理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IAGA)計算地球磁場模型時使用,并可研究太空環(huán)境變化對於地磁擾動的影響。地磁場連續(xù)觀測資料常被用於地震前兆研究。中央氣象局在臺灣地震較頻繁的地區(qū),共裝設11個地磁場連續(xù)觀測站,進行磁場變化與地震活動關聯性的研究。在中正大學內建置磁通量磁力連續(xù)觀測站,以監(jiān)測梅山斷層的活動。
中文關鍵字:質子進動磁力儀 , 磁層 , 磁暴 , 極光 , 自激發(fā)電機
英文關鍵字proton precession magnetometer , magnetosphere , magnetic storm , aurora , self-excited geodynamo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