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澎湖位處中國東南沿海,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年)荷蘭人即在風柜尾筑城架炮。明鄭來臺,更以澎湖為保障-的門戶,在全島建造媽宮澳頭上、下炮城(包括新城炮臺與金-炮臺)、風柜尾炮城、四角嶼炮城、雞籠嶼炮城、西嶼內、外塹炮臺(包括西嶼西炮臺與東炮臺)、牛心灣頂炮臺等14座炮臺。清代除沿用這些炮臺外,更設水、陸班兵及汛、塘、堆等防御單位,并由標、協、營等單位分別戍守。
1883年(光緒9年),澎湖通判李嘉棠奉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之命,在西嶼內外塹建造海岸防御炮臺,但因尚未購備新式大炮,亦未配兵,因此當清法戰(zhàn)役,法軍攻陷雞籠(今基?。?,法將孤拔(amiral Amédée Anatole Courbet,1827-1885)監(jiān)於清軍威脅,無法長期據守,於1885年改弦易轍轉戰(zhàn)澎湖,向炮臺轟擊時,清軍便無法擊退。
清法和議後,劉銘傳深感澎湖一島特立孤懸,不僅左右閩臺,也是南北洋的緊要關鍵,必須扼紮勁旅,以濟緩急;尤其媽宮(今馬公)口門,更須內泊兵輪、外筑炮臺,以為固守。
1885年,記名提督吳宏洛(後任澎湖鎮(zhèn)總兵)奉派前往勘察澎湖水陸形勢,1886年興工建造西嶼西炮臺(即西嶼西臺)、東炮臺(即西嶼東臺)、金-炮臺、大城北炮臺等4座。但因當時火炮炮款難籌,延至1889年才運到,并經炮臺監(jiān)工德國人鮑恩士(或作巴恩士,原名Lieut. Max E. Hec-t ),炮廠總兵聞德詳勘後,配合炮位用外洋鐵水泥將子墻、炮基層層封筑。
清日甲午戰(zhàn)爭,日軍進攻澎湖,炮臺多半損毀。日治時期,澎湖島與基隆列入要塞地帶,-9年(明治32年)7月,負責修造炮臺的澎湖島筑城部支部開設。1900年,大山炮臺、雞舞塢山堡壘、西嶼東堡壘及附屬炮臺等相繼開工,成為澎湖島設有日式炮臺的開端。之後,內垵社堡壘、天南炮臺、拱北山第一炮臺、拱北山第二炮臺、拱北山堡壘、拱北山第二框舍等也次第建造。計至1908年3月31日,澎湖島的炮臺及配炮全數完工,總計8年間完成堡壘、炮臺共15座,并配備各式火炮約52尊。國民政府遷臺後,炮臺在-維護下多半保存完整,但所有火炮則隨-無條件投降而無一幸存。
中文關鍵字:古蹟 , 媽宮金-炮臺 , 西嶼西炮臺 , 鐵水泥
英文關鍵字amiral Amédée Anatole Courbet , Lieut. Max E. Hec-t , Peng-u
參考資料 林豪。1963。《澎湖廳志》。「-文獻叢刊」1-。臺北:-銀行?!磁旌u要塞筑城史〉。收於《現代本邦筑城史》,第二部第十卷。(未出版)
下一篇:楊金魚、楊篤選宅第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知本農場第5村28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