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基隆港在日治時期歷經(jīng)港口-及市區(qū)改正等相關建設,基隆港當時為最接近-的重要港口,促使當?shù)刭Q(mào)易業(yè)務蒸蒸日上,成為近代化的港口設施,昭和3年(1928 年)完成了以基隆為起點的縱貫鐵路線,帶動相關產(chǎn)業(yè)之發(fā)展。
為因應港口業(yè)務需要,總督府交通局即計畫興建「基隆港合同廳舍」(海港大樓前身),而擔任此一設計重任建筑師為日人鈴置良一,擔任基隆港合同廳舍(海港大樓前身)的設計與工程主任一職,而此工程主要是將分布於港岸兩邊之公務部門等共十二官廳合并於此建筑物內(nèi)。
1934年建成的基隆海港大樓,創(chuàng)建原因為-人要加強-與-之聯(lián)系交通以便統(tǒng)治管理-地區(qū),因應日漸興旺的貿(mào)易及考量基隆港與-的距離最近的便利性,興建五層樓高海港大樓,是日治時期基隆最高的大樓,這是基隆港市近代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34年(1945年)因業(yè)務擴大需要,港務局又於主棟建筑加建一層,目前主棟為五層建筑,附屬棟三層建筑,作為港務局及關稅局等相關單位使用之海港大樓,未來計畫更新協(xié)調(diào)海港大樓變身為基隆港博物館。
建筑特色
昭和5年(1930 年)11月動工至昭和9年(1934 年)12月20日 竣工,完成後成為當時基隆港的重要地標,他采取-近代建筑史上具代表性的「折衷主義」建筑樣式,其建筑特色包括:強調(diào)要求機能與構造相符的新型態(tài),鋼筋混凝土搭配耐震壁結構,外觀混合拼貼多樣色彩的面磚、加以點綴金屬裝飾。
為容納所有官署同時辦公,因此設計將建筑物的分成兩部分,主棟建筑部分設計為地下一層及地上四層與部分五層,另附屬棟建筑設計為地上三層,下方階梯高,因鄰近港口及基隆多雨特色,增加排水孔系統(tǒng),設置乾燥烤箱排水溝,經(jīng)流入下水道保持乾燥環(huán)境。
建筑基礎結構上,地基十分穩(wěn)固,再以鋼筋混凝土穩(wěn)固,再梁柱系統(tǒng)采用耐火、耐震之十字梁柱結構設計,1945年因業(yè)務之需要,港務局又於主棟建筑加建一層,目前主棟為五層建筑,附屬棟三層建筑,作為港務局及關稅局等相關單位使用之海港大樓。
近年修復建筑將原設計為二層之上下拉窗,改為鋁制水平推窗及鑄鐵金屬器物構件,方便換氣流通,室內(nèi)之木材采上漆處理,當初在構造外部則使用紅檜及杉木裝修,適應環(huán)境氣候采用吸濕的建材,重視結構工法的安全性,才能隨時進行補強保持完整的狀態(tài)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 基隆市政府.klcg基隆港務局.kl-b中天電視臺.ctitv基隆關稅局keelung.customs/public/Data/511015183171.pdf#searc-=%22%E5%9F%BA%E9%9A%86%E6%B5%B7%E6%B8%AF%E5%A4%A7%E6%A8%93%222004年,黃俊銘,基隆港合同廳舍調(diào)查研究計畫
下一篇:水頭57地號洋樓(僑鄉(xiāng)文化展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游禮海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