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采田福地」舊稱竹塹社公館,或稱采田宮,為平埔族道卡斯竹塹社(古稱竹塹社番)的七姓公廳,清朝光緒年間重建采田福地公館記,有「義取食租,番從采田」之義,取其采加田名為「番」,是希望後人不要背宗忘祖;「福地」為福德之地,也就是-對土地公廟的稱呼,由此可看出竹塹社漢化的痕跡。
乾隆23年(1758)-知府覺羅四明奉諭命全熟番從清俗雉發(fā)、用冠履,并賜姓為錢、廖、衛(wèi)、潘、金、三、黎等七姓。這段期間竹塹社平埔族協(xié)助清廷屯守臺疆,受清廷分封土地,并分賜食邑采田,營建公室。
「采田福地」選擇「三山發(fā)而中立,二水分而交流;左案獅頭,右屏鳳鼻」之地,為清朝乾隆皇帝命名,并御賜「義勇可嘉」匾額,建筑七姓祠堂,稱為「新社公館」,至此,全社歸化為-。
昔日用原住民語請神、生食豬肉、走田(競走)的習俗已失,雖然仍有民眾前往燒香祭拜,每年農歷七月十七日亦為祭祖的日子,可惜文化并未傳承下來,僅留下這座古蹟作為原住民漢化的歷史證物。
「采田福地」經內政部審定為第-古蹟,因鄰近兩邊建筑物占用問題協(xié)調解決後,方可發(fā)包由內政部補助辦理修復設計,工期預計一年,政府單位希望在西元2007年農歷七月十七日祭祖典禮前完成,該地未來將成為展示道卡斯族相關歷史圖版及文物,-縣民認識采田福地的歷史與文化。
建筑特色
「采田福地」為供奉宗族先祖所建筑,原定的建筑規(guī)模為「正身三間,落廒橫屋四間」,因經費不足,延宕多時才於清朝光緒年間籌資重建?,F(xiàn)存的采田福地,為單進三開間的燕尾翹脊硬山屋宇,樸實的祠堂正門為退縮的凹壽形成入口,前後期建筑形式卻無很大差異。
立面造型為單進三開間的燕尾起翹屋脊硬山廟宇,正門為三關六格扇門,中央實心板門彩繪加冠晉祿門神,上有金字橫額題「采田福地」四字,雖然外觀沒有-祠堂的華麗花俏, 但是針對宗祠的空間祀奉的對象單純,無須復雜格局。
廟內受到歲月洗禮呈現(xiàn)薰黑的灰墻與卵石砌成墻基,正廳中央供奉「番厘保障」地神富媼(番-),右側為供奉祀祀七姓祖先的牌位,以下各姓均寫「顯考妣孺人」,,有「錢氏歷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中坐,這是因為此公館是由錢玉來捐資建造的關系,神龕上懸掛御賜「特封義勇可嘉」匾,突顯本建筑祠堂具有的歷史的地位。
中原大學調查「新竹縣-古蹟竹北采田福地整修規(guī)劃」,在建筑物增建部份希望協(xié)調兩側的住家,增建使用空間,在墻體部分建議由土鑿墻更修成磚墻,木材劣化恢復外檐裝修及外裝飾等,都列入建筑修復重點。
祠堂隱身於巷弄中,不留意就錯過,欲拜訪古蹟需經過竹北國中後第一條馬路左轉,車行約300公尺就看見許多新建獨棟別墅群小巷,右轉沿路而行,即會看到新屋環(huán)繞古樸祠堂,新舊對比十分有趣。
參考資料 柯志明《93年中央研究院重要研究成果》,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番頭家:清代-族群-與平埔族地權,2004詹素娟、張素玢,《-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一):北-平埔族群史》,道卡斯族,2001薛琴、張瓊方,新竹縣-古蹟竹北采田福地整修規(guī)劃,2003
下一篇:石岡區(qū)客家文物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