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日治時期,-政府為了阻止-人民收聽南京政府中央電臺(日人稱其為-怪放送)的節(jié)目,也為了遂行其南進政策的-及心戰(zhàn)用途,由時任營繕掛掛長的鈴置良一擔任設計師,從-二十六年底(西元昭和十二年)選定了嘉南平原上民雄地區(qū)的廣大水田作為建臺基地,并且開始起草設計建筑藍圖,-二十七年(昭和十三年)開始動工,三年後興建完成大電力的廣播電臺-民雄放送所。當時,除了興建發(fā)射機房,也同時蓋了變電所及宿舍,并且,采用高達二○六公尺(約七十層樓高)的T型天線鐵塔兩座,這兩座鐵塔也因其雄偉、壯觀的造型,成為當時民雄地區(qū)的特殊地標。
「民雄放送所」內發(fā)射機采用的是,-NEC電氣制造的MB-15-A型一○○瓩中波發(fā)射機,-二十九年(昭和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正式開播後,強力的電波涵蓋范圍遠及東南亞和中國-江蘇省及南京等地區(qū)。到了-三十年(西元1941年),-偷襲珍珠港并急速南進時,還成就了日軍在戰(zhàn)時的廣播威力。
-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後,「民雄放送所」及一切設備由政府先委托,跨海來臺換了身份的中國廣播公司(原中央廣播電臺改組)代表接收管理,改名為「-廣播電臺民雄播送機室」。繼續(xù)用中央廣播電臺呼號,宣達對-地區(qū)同胞關懷之情,民雄播送機室也因而一改「為日宣傳」的歷史角色,正式加入了對-廣播的行列。
之後,民雄播放機室為了加強對-廣播,建立了第一套微波傳送系統(tǒng)CW-20,還擴建收音站及改裝發(fā)射機。另外,又在電臺東側購地新建四塔定向天線系統(tǒng),於-四十三年(西元1954年)五月二十日正式對中國-華中地區(qū)廣播,同時改名為「中央廣播電臺民雄機室」。
-六十九年(西元1980年)「中央廣播電臺」改隸-部,民雄機室名稱也改成了「中央廣播電臺第一發(fā)射基地」。-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元月一日,「中央廣播電臺」脫離-部,和「中國廣播公司」海外部合并,改制為國家電臺。
改制後的民雄分臺目前擁有四部發(fā)射機(三部短波、一部中波),分別透過微波機接收臺北總臺制播的節(jié)目,對-地區(qū)華中、華南及海外播音。
前身為「民雄放送所」的民雄分臺,就因著早期的歷史背景及建筑特色,在改制前即規(guī)劃了「國家廣播文物館」的藍圖。改制成國家電臺後,於-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元月正式開館,并且對外-參觀,參觀民眾自耆老至幼稚園園童已超過二萬多人次。其中,更有多所大學院校之建筑系所教授及學生,專程至文物館做測繪及考察的教學資料收集工作。
位在機房南側有一些日式和風木構宿舍,由當時放送所的工程人員進駐,其中,一幢二層樓的「日式招待所」和「廣播文物館」,同時在九十年由嘉義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筑,并分別成為嘉義縣歷史建筑十景,及全國歷史建筑百景。
其中,日式招待所因其木構造的天身弱點,在經過九二一大地震及一○二二大地震的侵害後,遭受許多毀損,九十一年受文建會肯定,獲得「閑置空間再利用」一百五十萬元先期規(guī)劃費,負責規(guī)劃的東海大學鍾溫凊教授也已將「廣播文化園區(qū)閑置空間再利用」先期規(guī)劃完成,讓「廣播文化園區(qū)」的愿景再向前跨一大步,九十四年三月在文建會「九二一歷史建筑震災」修復費用的補助下,已經展開修復工程,待整修完工,將可使廣播文化園區(qū)愿景住前再邁大步。
九十四年,「國家廣播文物館」也加入文建會「地方文化館」的行列,并於十一月十三日正式掛牌。
參考資料 國家廣播文物館.rti.org/big5/ms/about/-istory.-tm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