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李明遠寫了一篇振聾發(fā)聵的好文章。其中專門有一段就是講用戶研究。那是實實在在的經驗之談。-i.baidu/vitamin...先摘錄一些(建議珍藏,建議全文閱讀,別覺著長,字字豬雞):大部分公司,不論什么類型,是不是IT企業(yè),在做產品和決策以前都會安排調研,不論是模仿還是原創(chuàng),這很正常。但不少是帶著潛在的預期假設去調研,這就麻煩了:如果你已知結果、去選擇締造該結果的調研對象去研究分析,然后通過解讀一些已經成為事實的局部現(xiàn)象,那你的調研結果一定就是你已經知道的、之前想要的,幾乎不會有例外,很多人是帶著自己知道的結果去證明自己想的應該是對的,這不是調研,調研是對已知事實部分有未知結果和發(fā)展的(是幫助形成思路、啟發(fā)而不是具體決定的),是用于防止決策錯誤和片面思維,而不是單純以此形成決策的(所以為什么我們過去總是讓新做產品pm的同事去做大量的調研分享,這不是抓苦力呀);我們做產品調研,和做統(tǒng)計調研的區(qū)別就是,我們是主要調研失敗、尚未成功而不是主要調研已經成功的(看得失而已,不要為“所得”動),那不是產品部的工作,是商業(yè)分析部之類的工作,他們是統(tǒng)計分析,我們是摸排探索。出發(fā)點預設以及目的不正確的調研,很容易得出類似規(guī)律的說法,來鞏固自己早先“臆斷的其他層次的事實因果邏輯”,所謂經驗主義的部分表現(xiàn)——以即成結果去反過來證明這類因果的充分和長期合理,其實,這不需要你去調研來證明呀,我可以說存在即合理,這道理人家黑格爾就是早看到過這現(xiàn)象所以歸納過的。可惜,很多本來應該做產品調研的人,都是在這么做統(tǒng)計性質的調研,因此以為自己研究過了,所以很懂了,所以都對這些玩意了解到徹底了,自己也這么干就應該成功了,一旦沒成功就怪東怪西了。針對單一的已知結果和過程進行分析和論述,沒有證據(jù)鏈,用單一、聚焦也難免特殊孤立的結果例證去反證當時原因的足夠充分,是比較無用的。很多公司做產品和決策也很容易如此,納悶為啥自己充分的論證和調研過,但做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呢。須知,復盤別人的教訓比復盤別人的成功更有價值,復盤以后,你應該意識到簡單-別人的成功是不可行的(模仿是可行,只是高度就不一定了)。血淚經驗比談成功論有意義。要多做調研了解業(yè)務沒錯,但不要嘗試證明什么。你的決策終究來自于你自己的摸索和信念,你的摸索要結合你的特點;其次就是,若是沒有信念和堅持,一味跟著熱鬧和成功的,很難也成功。做產品,既要通過“證明”來獲取信息、啟發(fā)和摸索檢驗方法,更要勇于“證偽”去推翻過去的自己和已有的業(yè)績、來達到讓自己“甘于”不斷學習、低調清醒,才能維持進步和真的戰(zhàn)斗在產品一線,而不是枕著nb名號睡大覺,最后被鄙視。證明和證偽是個意識問題,不是方法和形式的問題。這就是調研中常犯的錯誤。所謂不是形式問題,是指:有的證偽,也是為證明。那個區(qū)別,是你心中預設的到底是什么,別人輕易難知曉。答案 2:
幫助很大的,根據(jù)用戶研究的工作內容就可以看出來了采用問卷式或者座談式的用戶調研,結果可以直接指導產品的功能需求確認和設計關注重點等工作可用性測試的結果可以反應出產品交互的易用性、可用性等日常的分析結果和解決方案可以直接作為產品交互改進的依據(jù)下一篇: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這么多暴民?大家對互聯(lián)網(wǎng)這么關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溫州火車追尾事件都24小時了,沒有事件親歷者和家屬站出來說實情,微博上也沒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