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很難做科學的比較:直接比較任何一款襯線字體與非襯線字體是不夠的,因為兩種字體之間的區(qū)別不僅僅是使用襯線與否這一個特性影響的,其他的特性,比如 x--eig-t 的影響更大。[1] 是關于這個問題的最好的總結,結論是其他特性的影響導致這種比較已經沒有意義。但是根據現有情況,我們可以大致說:現有大多數襯線字體都是為了高 DPI 的印-排版設計的,而在屏幕上廣泛使用的最常見字體里非襯線字體比襯線字體多。這本身反映了絕大多數人的閱讀習慣,而是否會造成視覺疲勞其實和閱讀習慣有緊密關系,比如我在習慣了 Mac OS X 的字體渲染之后,重新使用 Windows 時就很容易疲勞,反之亦然。所以我認為,科學的說,并不是使用襯線與否本身導致了視覺疲勞,而是這兩類字體的使用現狀導致了我們有這樣的印象,盡管事實上襯線字體里也有 Georgia 這樣在低 DPI 時可讀性非常好的字體。[1]alexpoole.info/w-ic--ar...答案 2:
@江疆 基本把我想說的都說完了 :D再補充一些:因為非襯線字體在形態(tài)上天生比襯線字體簡單,所以在小尺寸與低 DPI 時非襯線字體更容易設計。而且在那么少的像素中,清晰地顯示并區(qū)分字母遠比凸顯字體風格(在小字號下呈現襯線字體的精巧細節(jié)太不容易了)更實際而且必要,這樣,非襯線字體的優(yōu)勢就更加明顯。于是如今為這種情況設計的非襯線字體一抓一大把,而廣泛應用的專門為此設計的非襯線字體基本只有 Georgia。這是客觀條件及其成因。在這樣不平衡的環(huán)境影響下,用戶的習慣容易傾向于非襯線字體。而我們深知用戶的主觀感受太強大了——Windows 用戶總是不能理解 Mac OS X 的字體渲染為什么那么“含糊”,而 Mac OS X 用戶看一眼 Windows 就覺得扎眼。人在不適應一個環(huán)境的時候會更容易疲勞。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低 DPI 時的襯線就確實容易造成視覺疲勞了——因為屏幕上主要的字體幾乎都是非襯線字體,用戶不適應襯線字體。另外,我感覺,襯線字體對細節(jié)處理的要求更高,比如字符間距太小會讓襯線擠在一起,而如果沒有連字(ligature)支持的話,因其筆畫末端往往較為伸展(包括襯線),字母之間的關系有時會比較尷尬(比如 Windows 該死的 Times New Ro-n 的那個難看的“fi”)。相比之下非襯線字體對空間的要求就簡單一些,便于粗放處理。答案 3:
拉丁文字或許真是“人在不適應一個環(huán)境的時候會更容易疲勞”,但私以為,在低分辨率下的漢字,尤其是繁體,點陣字體有更好的可讀性。這點上,比如12px或以下筆畫多點的漢字在OSX下就是一個黑芝麻糊團。這也是為何我每次在Mac上看豆瓣都得ctrl+=一下這里額外說明的是,雖然中易宋體的點陣形態(tài)的最小尺寸是12px,但華文黑體的點陣最小到10px,這里有我N年前在推上發(fā)過的一張圖“StHeiti 10px vs Simsun 12px”,還請大牛們過目:f.cl.ly/items...下一篇:飛信有沒有開發(fā)類KIK應用的計劃,或者電信聯通有沒有類似計劃抗衡飛信?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TaskAnt 現在有多少用戶?有收入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