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林景淵1944年生,是今臺南市下營區(qū)人。他自臺中師范學校畢業(yè)後,曾有留日六年 (1973-1979) 經驗:-早稻田大學學士、-國立筑波大學碩士;返臺後,長期任教於中興大學。
雖然早在臺日正式斷交(197年9月20日)的大震撼後,林景淵就開始重新反省過去的中日關系,卻仍直到從-廣泛傳播新的-流行青少年文化現象、以及看到1979年時美國社會學者傅高義教授出版的巨著《-第一》并風行-各地的狂熱趨勢之後,才得到極為深刻難忘的個人經驗及內在感觸。
於是,不同於他的前輩學者陳水逢或梁容若(1904-1997)等那樣,只就中日的文化比較來談,而他是先結合中日的文化比較和商業(yè)武士道的各類出版資訊蒐集,并試圖重組新體系的呈現模式,然後在1989年首先出版《武士道與中國文化:中日文化譚片》一書,被列為臺北市?錦冠出版社?【經典叢書】的第一種。
此本林景淵的小書內容,雖仍只類似綜合他過去的讀書筆記和書面報告而成,但材料很新、寫法活潑,文筆又淺白流暢,所以非常適合社會大眾閱讀的程度和需求。其全書中,第一章是〈淺論「同文同種」〉、第二章是〈談-的-性〉、第三章是〈-文化的表象與內涵〉、第四章是〈武士道與中國文化〉、第五章是〈-和化過程之考察:吸收漢字的前因後果〉;另有附錄的兩篇,則是〈陽明學說與日韓轉型期時到代〉、〈日韓文化與企業(yè)發(fā)展〉。
可以看出,-武士道的精神文化,此時還不是其全書的主要內容,而是作為理解-歷史文化背景的重要參考資料,然後才能過渡到現代-武士道精神文化在-企業(yè)經營上的重大助益和兩者精神文化的密切關聯性。
因而,這無疑是,一本針對美國社會學者傅高義教授出版其巨著《-第一》并風行-各地之後的「中國(-)觀點」的「說明書」。因此,其書出版後,非常暢銷,不久已有第二版出現。
1990年時,他的同類型新書《武士道與-傳統(tǒng)精神——-武士道之研究》,改由發(fā)行量較大的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於當年8月正式出版發(fā)行。
此次,林景淵在其書〈序論〉中,又再綜合并擴大其對中國和-兩地近代學者關中日武士道的各種見解,如新渡戶稻造、奈良本辰也、梁啟超、顧頡剛、戴季陶、余又蓀、劉澤華、洪炎秋、龔鵬程、山本七平等人的不同定義和觀察。但其重點,基本上仍是在呈現中日武士道的差異和-武士道的特色及優(yōu)點。
因此,他雖是兩岸學者中,首次引述-山本七平的《-資本主義的 精神》和森島通夫在《-為何成功?》對-武士道與商人道的差異和互動觀察的說明。但,他主要仍是在回應當時-社會所矚目的,美國學者傅高義在其《-第一》一書所指出的:-的今日的成功是與-「特殊組織架構、政策綱領、以及有意識的計劃」有最大關連。
然而,由於他在其全書的主體部分,確很能有系統(tǒng)地取材-相關的武士道著述內容,再加以改編寫成類似一本圖文并茂的-武士道的導覽手冊,并能廣引清末和-初期的中國學者,如:黃遵憲、劉大杰、羅牧、戴季陶等人的過去評論,證明-武士道的「實踐性」遠勝中國。故全書在1990年才刊行初版,1993年時第二-也已正式出版,可見此書依然相當受歡迎。
甚至在對岸-的學界,林景淵這本肯定傳統(tǒng)-武士道的書,同樣也獲得高度的共鳴。例如當代-研究-史的資深學者萬峰,就撰寫長篇書評在專業(yè)的歷史期刊發(fā)表和贊揚。不過,從書評的內容來判斷,林景淵書關於武士道資料的完整性和相關說明的新鮮度,才是其被肯定的主要部份。所以,-學界在參考了此書資料的線索之後,短期內就超越了此書的論述內容。
其後,-前總統(tǒng)寫《『武士道』解題——做人的根本》(前衛(wèi),2004)和簡曉花博士寫《新渡戶稻造研究——『武士道』及其之後》(南天,2006)這兩者的參考書目,也不將其列入。因此,林景淵的過渡性角色,事實上,很快就失去重要性?!?
中文關鍵字:林景淵 , 武士道文化 , 過度性角色
英文關鍵字Lin Jingyuan , Bus-ido Culture , Transitional role
參考資料
下一篇:新潮世界推理書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人造生命”的誕生會給世界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