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26年由福建省力民眾教育處處長王衍康,邀請當時中國劇運人士,王紹清(《中國海的思潮》作者)、施寄寒、吳英年、吳亮、陳大禹、姚少滄等至福州組成的實驗小劇團,於七七事變之後在中國演出了十數個劇碼,而在臺灣重組的實驗小劇團,首演之後,因社會動蕩不安,只演出不到五個劇碼便因故解散;如。1947年9月19日,演出由陳大禹導演,曹禹的《原野》,同年11月1日,該團又推出陳大禹編的《香蕉香》,之後的《臺北酒家》、《疑云》(奧塞羅)、《裙帶風》等,因經費不足及社會情緊張之故,而無法搬演。
《香蕉香》(又名《阿山阿?!罚瑸樽髡摺杜_北風景線》之一),是一出四幕喜劇,是臺灣戲劇史上第一出以「二二八事件」為題材的戲劇,也是至今(2006)唯一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展演的戲劇,內容描寫「二二八事件」後本省與外省同胞間的差異,是由於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所引起性格上異同的誤會,劇中頗多俏皮的諷刺,希望彼此能在愛的了解下把屏棄成見。是臺灣第一次依現實社會情形用國語、臺語、日語配合演出。這樣的演出,第一夜全場滿座,可是戲還沒演完,本省與外省的觀眾鬧成一遍,根據參與《香蕉香》制作的辛金傳(辛奇)回憶,演出時因為語言的誤會,使臺灣及外省的觀眾隔閡加深,後來軍中派了三輛車,帶機關槍把中山堂圍住,第二天戲院門口貼了一張布告,說是演員生病了,不能上演,其實是因為內容具煽動性,加深本省與內地同胞間的隔閡,增加彼此仇恨,遭到禁演。
實驗小劇團在戰(zhàn)後初期的臺灣社會有著特殊地位,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及戲劇氛圍,讓擁有社會性批判強烈的《香蕉香》受到關注,而由於團員多富有演出經驗,國語組演員均為戰(zhàn)時在東南從事劇運工作者,而閩南語組均為本省話劇中堅份子(如新劇或皇民挺劇隊員),因為采著國臺與兩組的方式進行演出,使得民眾接受度便增高,促進當時臺灣及大陸劇運人士的交流,對戲劇推展有著極大貢獻,但隨著當時政治社會問題的浮現,演出《香蕉香》後,經費籌促不易,部分團員甚至
受到不平等待遇,劇團主力陳大禹因而潛回大陸,使劇團瀕臨解散。
參考資料
下一篇: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道公斗媽祖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