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最早的京劇演出活動,始自光緒17年(-1),時任-布政使司的唐景崧為母祝壽,請來上海戲班在臺演出京調(diào)。日治時期,-人因「本島(-)戲既不堪入目,內(nèi)地(-)戲尤非本島人之所嗜好」,引進福州徽班「三慶班」來臺,此後中國戲班到-演出絡繹不絕,從1908年正式請「上海官音男女班」來臺至1936年上?!柑祗复缶┌唷闺x開-為止,計有約五十個上海京班、或在臺改組的上海京班來臺巡演,後來一方面因本地歌仔戲、采茶戲及電影逐漸取代上海京班成為-商業(yè)劇場的主流,一方面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治時期上海京班來臺演出畫上句點。這段時間,上海京劇是-民眾生活的主要娛樂之一,海派戲成為日治時期-京劇的主要內(nèi)涵。
1949年兩岸分裂,顧正秋所率領來臺演出的「顧劇團」滯留-,對近五十年-京劇有重要影響。清華大學王安祈教授將京劇在臺五十年的發(fā)展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奠基期:1950年代。此階段最重要的除了顧劇團在臺演出,其他以個人身分來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如章遏云、金素琴、戴綺霞等,其藝術在-立下典范作用。另外,軍中劇團的成立,網(wǎng)羅了當時在臺的大部分名伶,而王振祖先生創(chuàng)辦「復興劇?!?,兩者皆為-京劇奠定穩(wěn)固的基礎。
二、發(fā)展全盛期:1960、1970年代。此階段主要體現(xiàn)在軍中劇團,如「大鵬」、「海光」、「陸光」、「明駝」等,名角如云、演出頻繁。另外,「復興劇?!轨?962年改為國立,為-京劇培養(yǎng)了「復」字輩的優(yōu)秀人才。
三、創(chuàng)新轉型期:1980年代。主要以民間劇團「雅音小集」(1979年成立)、「當代傳奇劇場」(1985年成立)為主。前者使京劇由「前一時代通俗文化在現(xiàn)今的殘存」轉化成為「現(xiàn)代新興精致文化藝術」;後者則以強烈的實驗精神,致力於京劇現(xiàn)代化與國際化的文化出路。
四、「-熱」與「本土化」交互影響:1990年代。1992年起,-藝術團體相繼來臺演出,引發(fā)一陣-熱,一方面?zhèn)鹘y(tǒng)流派藝術重新受到觀眾重視,一方面-戲曲改革與-民間劇團創(chuàng)新心得相結合,創(chuàng)作許多兼融海峽兩岸風格的新戲。1990年代後半期,-京劇主要有「國立國光劇團」、「復興劇團」以及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的「臺北新劇團」三個團體。
-自京劇傳入之初即有票房成立,多數(shù)集中在臺北、鹿港、臺南等地,并與當?shù)貜R宇活動結合。1949年後,隨著播遷來臺官兵與國民政府提倡,各地京劇票房林立,并有公演及競賽演出等活動。詳細票房活動可參考毛家華《京劇二百年史話》下冊,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參考資料
下一篇:來自鳳凰鎮(zhèn)的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倒銅旗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