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80年4月,為參加「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所舉辦的第一屆「實驗劇展」,經過團員的腦力激蕩後,乃決定承襲中國最早的戲劇演出「蘭陵王入陣曲」的精神,正式命名為「蘭陵劇坊」。三個月後,劇團在實驗劇展中演出了《包袱》和《荷珠新配》兩出戲,一掃臺灣劇場因襲三十多年的沉悶空氣,激起了觀眾和藝文界的熱烈回響。《包袱》呈現了當代西方劇場肢體訓練的成果,而《荷珠新配》則使「蘭陵劇坊」在此後十年間,成為臺灣最受注目的當代小劇場。
1985年,劇團遷居長安東路地下室繼續(xù)運作,期間并開辦訓練營,培養(yǎng)出不少後起之秀,如趙自強、陳建彰、顧超、李偉惠等人。1989年10月結束劇場,至1991年正式停止活動。自1979年起,劇團每年皆有演出,重要作品包括:1979年《離》、《包袱》、《公雞與公寓》,1980年《新春歌謠音樂會》、《荷珠新配》、《貓的天堂》、1984年《摘星》、1985年《今生今世》、《九歌》,1988年《明天我們空中再見》、1989年《螢火》等。
90年代的臺灣劇團,蘭陵劇坊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并且致力於開創(chuàng)新的表演形式,如:默劇、歌舞劇、儀式劇等不同風格,對臺灣現代劇場的帶領與發(fā)展貢獻極大。1990年推出《戲螞蟻》後,劇團活動漸趨平淡,但其影響力已擴散至劇場界、教育界與文化藝術界。此後,創(chuàng)團人金士杰持續(xù)在劇場界默默耕耘,卓明致力於劇場教育工作。所培育的學員自組劇團的有:鄧安寧、趙自強的「隨意工作組劇團」、華燈劇團(臺南人劇團前身)、李永豐的「紙風車劇團」、九歌兒童劇團、新樂園劇團、李國修的「屏風表演班」、王榮裕的「金枝演社」、劉靜娟的「優(yōu)劇場」、人子劇場等,對臺灣劇場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