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98年賴聲川受邀為香港話劇團執(zhí)導此劇演出,中國大陸也由國寶級演員詮釋演出此劇的「北京版」;隔年,香港版於「香港舞臺劇獎」中大放異彩,北京版於臺灣演出。
本劇原始靈感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工作劇團」的同名戲劇《Avenrood》(即Twilight,黃昏之意),為該劇團代表作,團導演雪云?司卓克,也是賴聲川學習戲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老師。本劇編劇手法較接近詩或音樂的原理,而非傳統(tǒng)的戲劇架構。《紅》劇正是延續(xù)此原始創(chuàng)作精神,將團員創(chuàng)作精神及劇團創(chuàng)作手法,都回歸到當年劇團成立的原點精神,也展現更開放的集體即興創(chuàng)作手法。
這是一出以演員為主的演出,由貫穿全劇的八位主要演員扮演老人院里的老年角色以及其他年輕角色,透過演員還年輕的身體,詮釋人老年老化以及生命末端的種種情境。劇中演員不用化妝品,賴聲川說,「這就是關鍵,創(chuàng)造一種有趣的互動關系︰觀眾在看一個年輕人,而演員透過他表演的能力使得觀眾看他是個老人。所以永遠有一種距離,一種推進推出,加強觀眾對於死亡和死亡進行的一種認識,因為他同時讓你看到兩種觀點。好比說,當你年輕的時候,你不會想這些事,當你老了,你就不會談這些事。」
觀賞此劇的心理過程,猶如經歷一場生命的歷程。一開始,舞臺上出現輸送帶送出行李,老人不管甘愿與否都得提著行李前往老人院;於此同時,體育競賽中常見的大型計時器已開始倒數。舞臺盡頭則是一棵枯樹,隨著情節(jié)流轉、推演,計時器顯示時間所剩不多,而樹卻逐漸長出枝葉,終至一片繁茂。戲的最後,輸送帶把空的座椅運走。時間壓力和觀眾觀戲時的期待、關注心理相互拉扯,形成巨大的張力;劇情的跳進跳出之間,也讓本劇引用的,《西藏生死書》的話語:「我們都沒有準備好死,就像沒有準備好生一樣」,投射於觀眾自身,產生自省效應。
《紅色的天空》,做為「表演工作坊」十年心路歷程的寫照,也通過回歸演員自身與生活的創(chuàng)作方式,成為劇團邁入另一個十年的出發(fā)起。該劇赴美巡演時,全美第二大報洛杉磯時報以「臺灣劇團提供世界觀點」為大標題。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