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新路戲,唱、做并重,又稱《活捉》。此為鬼魅戲,故全劇皆以反調(diào)式(上六管)進行。以北管藝師邱火榮手抄本為例,其板式安排為「倒板」、「反二黃原板」(以「碰頭板」開頭,不用前奏,且以眼起拍,中間插入哭科,尾句轉(zhuǎn)腔進入「反雙板」)、「反二黃緊板」、「碰頭板」、「頭板」、「半彩板」、「碰頭板」、「反二黃平」、「碰頭板」、「反雙板」(另有以「搖板」取代的版本,為特殊的唱腔,與京劇搖板類似的腔體)。本劇為《烏龍院》後續(xù)的發(fā)展。在明朝江蘇吳縣人許自昌所撰《水滸記》中,全本為三十二出,京劇的「全本烏龍院」即以此為藍本。一般只以閻惜姣與張文遠私通、宋江殺惜、與閻惜姣活捉張三郎等部分演出,約為〈劉唐〉、〈借茶〉、〈前誘〉、〈後誘〉、〈殺惜〉、〈放江〉、〈活捉〉等出。在北管劇中,以《活捉三郎》為經(jīng)典戲出。
本事:在烏龍院中被宋江一刀殺死的屈死鬼閻惜姣,陰魂不散在閻王殿前告下一狀,閻王放他回陽,捉拿張三郎到陰間同做夫妻的過程。其中不乏小花與小旦插科打諢的調(diào)笑戲謔情節(jié)。
參考資料
邱火榮,北管手抄本《南詞天官》,未出版。約2004年國立臺北藝術(shù)大學(xué)傳統(tǒng)音樂系授課內(nèi)容。王大錯、鈍根、燧和《戲考》,臺北:里仁出版社,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