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二級古蹟芝山巖,舊名圓山仔,山丘形貌類似漳州芝山,當漳州人開墾時,將其命名為「芝山巖」,據考古研究在遠古時期曾是臺北盆地湖泊小島,它主要有兩層史前文化,即「芝山巖文化」與「圓山文化」,1897 年(明治30年)日本人「栗野傳之丞」發(fā)現芝山巖遺址,這是臺灣考古史上最早發(fā)現的史前遺址,芝山巖全區(qū)由第3世紀的砂巖組成,1984年命名的「芝山巖文化」命名遺址及芝山巖西隘門、惠濟宮等二處三級古蹟個古蹟。
1935年臺灣總督府指定該遺址為「天然紀念物」,經黃士強研究員發(fā)掘,1993年指定為第二級古蹟,今中研院劉益昌主任研究員調查發(fā)掘,本遺址為臺灣最早發(fā)現的考古遺址,當中擁有包括清代漢人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巖文化、訊塘埔文化、大坌坑文化等五個史前時代文化層與一個歷史時代文化層,屬於臺灣地區(qū)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
多文化層之一的「圓山文化遺址」分布范圍較廣,在芝山巖山頂、山坡及至誠路及雨聲路兩側,而「芝山巖文化遺址」分布的范圍較小,僅見於西北角雨農國小附近,年代推估不超過五千年間,整個遺址的基地分布在臺北市士林區(qū)芝山巖小山一帶。
它的文化內涵豐富,除了陶器、石器、骨頭、貝器之外,還發(fā)現有耕種稻谷及有細膩手工文化,如草編、木器等進步的遺存物,讓我們對在臺北盆地生活的史前人類有更多的認識。
1996年民政局再度邀請學者進行芝山巖資源調查,成功推動芝山巖評定為臺灣首座文化史蹟公園,將自然及史前、歷史乃至當代文化涵融於公園中,為臺灣地區(qū)重要的文化資產。
芝山巖事件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於1895年6月26日遷移至臺北城外北郊八芝蘭(士林)芝山巖,同時創(chuàng)設學堂,通稱為「芝山巖學堂」,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公布後改制為「國語學?!古c「國語傳習所」為止,後來發(fā)生「芝山巖事件」僅存在9個月余,是日本在臺灣實施殖民地教育的濫觴。
芝山巖學堂第一批招考的學生共6名,7 月16日入學,10月19日舉行第一期結業(yè)證明書頒發(fā)典禮, 1896年1月1日芝山巖學堂5位學務部員前往總督府賀年,卻在途中遭到抗日分子襲擊而全數遇害,史稱「芝山巖事件」。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