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從民國六十九年起,此遺址總共歷經八次的考古發(fā)掘以及整整三年的發(fā)掘資料整理,此主要是1980年至1990年,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與連照美兩位教授率領考古工作隊,在南回鐵路卑南新站基地范圍內進行的十三梯次歷時9年的搶救工作,發(fā)掘面積達1萬平方公尺。
臺東縣卑南遺址是臺灣考古學上最早發(fā)現與發(fā)表的遺址之一。此遺址位於卑南大溪右岸河階上,因遺址矗立數支板巖石柱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引起日本學者的注意。經由地表調查與發(fā)掘工作的進行,出土了1500多具石板棺與2萬多件精美的石器與陶器標本,也逐漸厘出遺址的廣大范圍,了解此聚落龐大,保守估計至少有20至30萬平方公尺,而且建筑物成排分布,格局嚴謹,具有頗具形式的社會結構。
此一文化的典型遺物為板巖石柱、板巖石板棺、板巖石槽、石臼等大型遺物。另外也出土大量的生活用品、工具、墓葬以及居住遺跡。陶制的有各種陶容器,特殊的小型陶器、陶槌、陶紡輪、陶環(huán)及陶偶;石質的大多是磨制石器,包括各種農具如斧鋤形器、石刀、石鐮、石杵等,武器如雙刃器、細尖長器,漁具如網墜,木工用具如錛鑿形器,加工工具如砥、礪石,另有板巖材料與廢料,裝飾品及玉片廢料等等,不勝枚舉。其中,有一件惟一的人獸合一造形的耳飾—“人獸形玉玦”堪稱卑南文化的代表遺物。
以卑南遺址所出土的遺留呈現的文化內涵而言,生業(yè)型態(tài)以農業(yè)為主,斧鋤形器雖不多,但有大量的石刀,石鐮和去殼用的石杵,推測是種植小米、陸稻等作用;此外狩獵工具的矛、簇也很多,但漁具就相當缺乏。生活用具的陶器以夾砂素面紅陶為主,墓葬內有特別制作的陪葬用豎把罐。很可能有人專門從事玉石飾品制作,并以玉制器物作交易。有數以千計的石板棺埋在建筑物底部,成帶狀分布,而且與地上建筑物的座向相同,顯然意義非比尋常。由墓葬資料,如棺與墓的結構及陪葬品項目與數量等之分析,卑南文化可能是個具階級分化的社會。學者認為棺內豐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顯示當時人已有靈魂觀念,相信死後另有世界,并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由墓葬人骨的分析,也監(jiān)定了卑南文化人的三項社會性的風俗習慣:(1)拔齒;(2)嚼檳榔;(3)獵頭習俗。
部份學者推測卑南文化的晚期有兩個發(fā)展方向:一是往山區(qū)移民,適應山地生活方式,成為後來排灣族或排灣群(包括排灣族、卑南族、魯凱族)的祖先。理由是卑南文化人和排灣族都住石板屋、葬在石板棺內,都有拔牙的習俗。其次,排灣、魯凱兩族舊社出土的陶器器形和卑南文化晚期非常接近。另一個發(fā)展方向,就是留在原來的平原及海岸臺地,成為阿美族的祖先。間接證據是兩者居住地區(qū)及環(huán)境相同,而卑南社人相傳卑南遺址是阿美族的舊社。究竟何者屬實,往後的考古學研究當可進一步確認。
已出版的卑南文化研究重要著作有:宋文薰、連照美合著的《卑南遺址第9~10次發(fā)掘工作報告》(1987)、《卑南遺址第11~13次發(fā)掘工作報告》(1988)、《臺東縣卑南文化公園考古試掘報告》(1989)等等。另外,相關的學術論文有〈卑南遺址第109號墓葬及其相關問題〉(連照美,1982)、〈臺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玦耳飾〉(宋文薰、連照美,1987)、〈臺灣史前時代拔齒習俗之研究〉(連照美,1987)等等。
參考資料
下一篇:南仁路Ranchinustsu舊社-南仁山遺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南志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