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舊稱秀朗、溪洲,為凱達格蘭族的秀朗社和龜侖蘭社舊址,《裨海記游》稱「繡朗社」,《番俗六考》稱「秀朗社」。溪洲為日治時期地名,源自古臺北湖底由新店溪沖積而成的一塊溪中沙洲,狀似烏-故戲稱「龜侖蘭溪洲莊」,中國福建泉州人來此定居,形成秀朗、頂溪、下溪、潭墘、店仔街5個聚落。「永和」是楊仲佐先生所取,原取名「中興」,但易與南投市中興新村相混;境內(nèi)包括平埔族人、福佬人,後期遷入各地人士都為繁榮地方打拼,須團結和諧才能有「永久和平」,故名。
1946年隸屬海山區(qū)中和鄉(xiāng),1950年時人口僅有7,723人,至1957年時己增至24,983人。1958年與中和鄉(xiāng)分治,設永和鎮(zhèn),人口38,727人。此時期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初階段,以進口替代為發(fā)展導向,臺北縣在此階段最明顯的轉變是涌入了1949年前後來臺的大量(外省)--。雙和地區(qū)最主要的角色是「住宅區(qū)」,做為中階層--的主要居所與臺北市的防空疏散區(qū),也是中、低階軍官的眷區(qū)。大臺北的住宅區(qū),這樣的一個角色從此便告確立且益加明顯,乃至日後成為全世界密度最高的住宅區(qū)。
1970年代,因城鄉(xiāng)-潮,臺北都會區(qū)外緣立即涌入了大量的城鄉(xiāng)-,永和市也逐漸成為住宅及商業(yè)活動中心。永和市過去發(fā)展的歷程,與-其他都會區(qū)的城鎮(zhèn)比較起來,是個早熟的城市,在其他城市尚未形成現(xiàn)代化形式時,即已因特殊的功能而成形。
隨著臺北市成為--、經(jīng)濟、文化資訊的中心,永和也成為一個主要住宅區(qū),永和市相當?shù)匾来媾_北市而存在,與臺北縣其他鄉(xiāng)鎮(zhèn)較為不同的是,永和較提早飽和,人口增加率趨於緩和,但已增加的人口量與其他社會因素,仍使得原本惡化的都市服務品質更加嚴重。
中文關鍵字:秀朗 , 溪洲 , 臺北盆地 , 縣轄市
英文關鍵字Xiulang , Sij-ou , Taipei Basin , County-Administered City
參考資料
下一篇:緬-特區(qū)地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綠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