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經由很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地質年代中之生物遺骸如浮游藻類,深埋在幾千公尺地層下,先經由生化作用形成一種高分子之有機聚合物,稱為油母質,再歷經千百萬年的溫度及壓力作用熱裂解成較小分子之油氣。初生之石油由生油巖中經由壓力等作用移棲至多孔隙的巖層,再受浮力向上移棲至封閉的油藏。成熟生油巖、油藏、封閉蓋層及良好之保存是構成石油系統(tǒng)之要素。
石油主要的組成元素是碳與氫,以不同數目的碳及與其結合之氫的化合物存在,依其分子構造的不同,可分成:石臘、環(huán)烷烴和芳香烴。石臘和環(huán)烷烴為飽和烴類,碳-碳之間的鍵為單價,呈飽和狀態(tài),無法再與其他元素結合;芳香烴則為不飽和烴類。石臘類之碳與碳相連結是直鏈狀,而環(huán)烷烴及芳香烴之碳與碳的相連是呈環(huán)狀。石油在組成上變化極大,其中環(huán)烷烴類約占半數,其次為石臘類及芳香烴類。除了碳氫化合物外,石油還含有少量氮、硫、氧之極性化合物,含硫量高之石油稱為酸原油,是酸雨之禍首,不含硫或含硫量極少之石油稱為甜原油,價格較高。
石油在5,000年前已為巴比倫及古埃及文明之人類做為照明及醫(yī)藥等用途,18世紀工業(yè)革命及內燃機的發(fā)明,石油開始為工業(yè)上所用,1940年代至今人類大量使用石油在發(fā)電、運輸、石化產品及塑膠等民生用品上。按照用途石油產品可分為天然氣、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潤滑油及瀝青質。石油比重比水輕,不溶於水。石油各組成份之沸點相差極大,隨分子量增加而降低,并隨壓力而變化,例如凝析油在地層中以氣態(tài)存在但生產至地面部份成份則凝結輕油。石油各組成份之凝固點相差也大,重油在寒冷冬季在地面上常凝固。
人類探采石油的技術從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鉆探第一口井開始日新月異,利用各種新科技增加探勘成功率及生產采收率,而石油探勘區(qū)域也由陸上而海上,由淺海而深海,由溫帶而極區(qū),以探尋更多的油氣。全球石油的總儲量,依據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所的評估約26,600億桶:已開采5,400億桶,已知未開采的儲量約14,700億桶,尚待探勘約6,500萬桶。已知儲量中,中東占約63%。世界主要產油國之儲量依序為沙烏地-、伊拉克、-大公國、科威特、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墨西哥、利比亞、中國、奈及利亞及美國等。2007年全球每日石油生產量約為8,700萬桶,依據國際能源局2005年之研究,石油之生產高峰快則2013年,慢則2037年。
-含油氣區(qū)域,分布於中央山脈西側及東部海岸山脈之新第三紀地層中,但以西部新第三紀沉積盆地最具開發(fā)價值,其范圍包括-海峽,北起基隆、南至恒春,主要以生產天然氣為主。
-油礦業(yè)開始於1877年(光緒3年)在出磺坑鉆第一口井。日治時期開始有系統(tǒng)在其鄰近地區(qū)進行探勘,戰(zhàn)後中國石油公司將探勘范圍擴展至鐵砧山、錦水、永和山、寶山、竹東、青草湖-崎頂、白沙屯及八掌溪等油氣田,并曾於高雄、基隆、澎湖、鹿港及新竹外海鉆獲油氣。高雄外海的F構造發(fā)現天然氣蘊藏量達60~84億立方公尺。-累計凝結油產量426萬公秉、天然氣產量448億立方公尺,目前剩余可采凝結油蘊藏量約47萬公秉、天然氣97億立方公尺以上。由於-業(yè)高度發(fā)展,-石油年需求約3500萬公秉,原油年開采量約16萬公秉,不及需求千分之一,仍需仰賴進口。
中文關鍵字:天然氣 , 碳氫化合物 , 化石燃料 , 能源
英文關鍵字natural gas , -ydrocarbon , fossil fuel , energy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