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海洋沉積物通常指500公尺深度以下的海底所堆積的沉積物,在沉積之前,或在海水中形成,或從陸地經由河川或風搬運到海洋,長時間懸浮在海水中,最後沉到海底形成黏土或軟泥。除了中洋脊海洋地殼新生成之處少有海洋沉積物堆積外,其余海底都覆蓋著厚度不等的海洋沉積物。
遠洋沉積物中可再細分為紅黏土、放射蟲軟泥、矽藻軟泥、有孔蟲軟泥、鈣板藻軟泥等。紅黏土系由其外觀顏色為深棕色或紅色得名,主要由氧化鐵與黏土礦物,夾雜火山灰、魚類骨骼或牙齒,宇宙塵等所組成,主要分布在深海海盆中。放射蟲軟泥、矽藻軟泥、有孔蟲軟泥、鈣板藻軟泥等,系以其生物源沉積物組成超過30%者而得名,通常分布在海底隆起或平臺等構造穩(wěn)定的海底。放射蟲與矽藻軟泥這兩種矽質軟泥,通常與較高的海洋生物生產力有關,常見於海洋涌昇流出現(xiàn)的地方,如赤道輻散帶或沿岸涌昇流區(qū)等。在鄰近劇烈火山活動的地區(qū),由於含矽質的火山物質供應充足,矽質軟泥的保存通常較為良好;相對於鈣質軟泥,矽質軟泥通常在水深較深的海底保存良好,通常要在水深大於1,000公尺的海底,才會有矽質軟泥的保存。而有孔蟲軟泥與鈣板藻軟泥等兩種鈣質軟泥的分布與矽質軟泥的分布相反,平均而言,在小於1,000公尺水深的海底保存極為良好;但在大於4,000公尺的水深處,極少見到鈣質軟泥的保存。水深4,000公尺亦被稱為「碳酸鈣補償深度」,在這深度以下,碳酸鈣礦物溶解速率大於形成速率,故極少有碳酸鈣礦物的保存。
陸源沉積物為從陸地搬運到海底堆積的沉積物,可依其不同來源再細分為河流源、風源、火山源與冰河源等四類。陸源沉積物除可用以指示各種沉積物的搬運過程外,尚可用以了解過去各種氣候作用,如降雨量與頻率、風向與風速,火山噴發(fā)、冰河形成與分布等的變化。
海洋沉積物的形成和分布形式等調查資料,對於海底電纜的鋪設、鉆油平臺的設計、海底礦產與能源的開采等非常重要。砂礫為-附近海域最主要的表層沉積物,并向外海逐漸變細,成為粉砂或黏土。由於陸源碎屑物質供應量極大,-附近海域的沉積速率據估計可達每千年數(shù)公尺。
中文關鍵字:紅黏土 , 生物源沉積物 , 軟泥 , 水深
英文關鍵字red clay , biogenic sediment , ooze , water dept-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