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清領時屬於嘉義縣打貓東上保雙溪莊,1901年嘉義廳梅仔坑支廳梅仔坑區(qū)打貓東頂堡雙溪莊,1920年臺南州嘉義郡小梅莊雙溪(大字)雙溪、頂雙溪、後溝埔、咬人坑、崎仔頂、番仔田、外湖(小字),1946年設梅山鄉(xiāng)雙溪村。
雙溪村得名於原雙溪莊,因九芎坑溪與南靖溪在此會合而稱之,雙溪莊依清同治年間所撰寫的《-府輿圖纂要》記載,系屬打貓東上保三十六莊之一,先民於乾隆年間巳至此開墾。現(xiàn)有聚落,外湖、後溝埔、下雙溪、頂雙溪、咬人坑、崎仔頂、番仔田、廍庭坑、芎蕉山、彎橋仔園。
二、地理環(huán)境
雙溪因由東北流至的九芎坑溪,與由東流至的南靖溪,會合處所形成的聚落而稱之,二溪溪水清澈,生態(tài)豐富,促使村內遍植各種竹林、果樹,農作富饒。合流後稱為三疊溪,為北港溪重要支流。
三、聚落分布
外湖,位於雙溪村東北部,因周遭有小山丘,形成如湖狀的平原,在此定居的的聚落而稱之。清乾隆年間(約1750年)先民到此開墾。此地因水源豐富,早期以產稻為主,現(xiàn)以種柳橙、柑橘為主。
後溝埔,位於雙溪村北部,雙溪聚落的北面,因溪小像是水溝,在小溪後面有大片的草埔而稱之。此地遲至二十世紀初期始開采油井。現(xiàn)作物以柳橙,柑橘為主。
雙溪,位於雙溪村東北部,因在三疊溪上游九芎坑溪與南靖溪匯合處所形成的聚落而稱之。清乾隆年間(約1750年)先民到此開墾。雙溪又分為頂雙溪與下雙溪。聚落位於平坦的地方且水源豐富,有利農耕,現(xiàn)經營果園,以生產柳橙、柑橘為主。
彎橋仔園,位於雙溪村西北部,因是沿著三疊溪彎曲河道向所開墾的農園而得名。清嘉慶年間(約1800年)先民到此開墾。現(xiàn)果園以部種植柳橙及柑橘為主。
崎仔頂,位於雙溪村的中部,因系在小山丘的頂端所形成的聚落,往來平地時皆在崎仔(坡度的路)行走,而此而得名。清乾隆末期(約1780年)先民到此開墾?,F(xiàn)作物以柳橙、柑橘為主。
咬人坑,原稱溝東坑,位於雙溪村東南部,因處三疊溪東側的小山坑,而稱之為溝東坑,後人以諧音改為咬人坑,清嘉慶年間(約1800年)先民到此開墾?,F(xiàn)農作以柳橙及柑橘為主。
芎蕉山,位於雙溪村西南部,因此間的山坡地,遍植香蕉,而取名之。清嘉慶年間(約1800年)先民到此開墾。早期以種植香蕉為主,香蕉采收後送到打貓東下保中坑莊(今大林鎮(zhèn)中坑里芎蕉山)販售,因此該地稱為芎蕉市,現(xiàn)居民以種植柳橙及柑橘為主。
四、交通設施
雙溪村的公路,(一)鄉(xiāng)道嘉106線,起於民雄鄉(xiāng)市街連接省道臺一號,在大林鎮(zhèn)中坑里(連接嘉103線),經本村芎蕉山、雙溪,抵大南村大草埔連接臺三號。此線接連二條省道。(二)鄉(xiāng)道嘉106-3線,起於本村下雙溪連接嘉106線,經大南村南勢坑與省道臺三號交叉,抵安靖村水井仔,長4.922公里。
中文關鍵字:雙溪 , 外湖 , 後溝埔 , 九芎坑溪 , 南靖溪
參考資料
下一篇: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huán)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關山大圳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