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由陶土經(jīng)制坯、陰乾、上釉(不透明釉)、窯燒(1100~1280℃)并徐冷而成。一般陶土拉坯過程中或用石膏模成型,唯有些容量較大者,至今均屬手拉坯制成。
傳統(tǒng)陶師分為兩類,一種是拉坯師傅(又稱為小手),另一種是擠坯師傅(又稱為大手);這兩種師傅都會制作甕。如果是拉坯師傅獨立制作甕,無法一次完成時,就會先拉一個底部,等坯體陰乾至半乾後,再用泥條「粗擠」甕上半段,將坯體放在轆轤上修整,最後再拍打成型。若是「大手」制作甕,則是先壓制一個底板,再用擠坯法做好甕下半段,等坯體稍硬,再制作上半段;傳統(tǒng)的大師傅不用機械設備,純粹用手藝完成,也不使用旋轉臺,而是以坯體為中心,人繞著坯體旋轉。從前的師傅各自分工,大都自行獨立完成一個坯體。現(xiàn)代的師傅,從日本技師、福州師傅學得多樣的技能,又將各種成形法混合應用,以便加快制造速度。
二、排灣族陶甕之美:
排灣族對陶甕擁有的多少和好壞,是代表頭目或貴族世襲的權威,甕的呈現(xiàn)論定部落的團結,弭平紛爭,更展現(xiàn)財富、地位。時代的趨勢,平民家中也看得到這些仿作品,當然這文化傳承的工作,不再是貴族的工作,是原住民認同文化藝術的重要性,或許他的甕有蘊藏著不可告知秘密,有他宏功偉業(yè)的事蹟寫造。
三、老酒甕講古:
蒸餾酒或釀造酒貯存在陶甕內(nèi)或橡木桶?,經(jīng)過一段時間後,酒及水的分子結構會更加安定,同時空氣分子會經(jīng)由毛細孔進入甕中,促進酒的醇化作用,使酒中之醇類及酸類聚合而成脂類,酒味便變得非常芳香。
酒越陳越香醇、美味,但一定要儲存在適當?shù)娜萜骼锩妗R话愣裕虝r間的儲存,如啤酒、米酒等大多以大型白鐵桶為容器。白蘭地、威士忌…等大致利用「橡木桶」為主要的儲酒成熟器材,國產(chǎn)酒如紹興、紅露酒、黃酒…等則系利用「甕」為主要儲酒成熟容器。
國產(chǎn)黃酒系列如紹興酒、紅露酒等是屬於低酒精度的釀造酒,初釀時酒味略呈酸辣及苦味,故必須入甕儲存至少兩年以上,酒在甕內(nèi),除了甕體本身AL卅、K十等離子的特殊因素,還透過甕壁的毛細孔作用,以及酒液的醇化、酯化、氧化、還原、沉淀、聚合、澄清等等諸多化學和物理的變化,促其成熟,則酒香濃郁撲鼻醉人。
四、甕的知識:a)封甕
酒裝甕後需將酒甕以甕蓋密封,而封酒甕的方法和技術也有時代的差異。甕蓋是用一種無嗅無味、通氣性良好,名為「江某」的木材制成。甕蓋加熱殺菌蓋嚴之後,再覆上四層棉紙加一層牛皮紙,然後以豬血拌石灰當黏劑將封口紙黏住。而今,酒廠則全數(shù)改用不為蟑鼠所咬食的PVA膠當黏著劑,潔凈美觀,實為一大改進。早期豬血封甕的古法,已成為口述歷史的一部分了
b)堆甕
將酒裝甕需進倉陳放於儲酒室陳熟,因為酒甕高度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堆疊時必需酌塞木片,再以7 ╳ 10 ╳ 5的格式堆疊。整體來說,酒甕堆成矩形,全體向後靠墻稍微傾斜,上端的第七層再綑繞細鐵線。
c)補破甕
有補破網(wǎng),也許令人難以相信也有補破甕。之初,由於臺灣缺乏造酒甕技術,酒甕是由創(chuàng)辦人林青云由唐山引進,作為儲存老紅酒之用。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老酒甕是泊來品,得之不易。一旦出現(xiàn)裂痕,就由補甕師補綴。
d)補甕步驟
首先,要巧妙地在原裂痕上再挖寬出一道淺溝似的一道『V』型溝槽,再用生鐵粉混合酒醋來填縫補綴,等酒醋蒸發(fā)乾固後宛如鐵壁塞縫,又可運用如新。而有一些裂縫大一點的,要於裂縫兩端各鑿一小孔,剪取比兩孔略長的8號鐵絲,鎚成扁形後,兩頭打彎成『ㄇ』型,對準小孔,緊貼酒甕,再涂以鑄鐵漿乾燥即可用,鑄鐵漿系以鑄鐵磨粉加入酒醋調成漿而成。
話說回來,不管是唐山甕或臺灣甕,都是用陶土制成的。據(jù)說抗戰(zhàn)後臺灣自己制的甕,由於密度較高,質地較脆,酒甕若有裂縫,無法填補,只好打碎丟棄。
在今天,「補破甕」這種絕技,已經(jīng)成為一種傳奇。而先民愛惜物力的精神,卻值得後人緬懷學習。
五、甕的種類:
甕的種類繁多,土條成型陶甕、酒甕、米甕、陶甕…等等,依成型方式或用途不同而命名。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