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明治44 年(1911),松本龜太郎在北投設立窯廠(廠址於臺北州七星郡北投街),延聘京都陶工,生產地質精致,富有「京燒」風味的花瓶、茶杯、酒杯等器皿,廣受歡迎。1918 年,松本逝世,1919 年2 月,公司改為「北投窯業(yè)株式會社」,後再改為「臺灣窯業(yè)株式會社」,生產碗、盤、耐火磚等器物。賀本莊三郎也在大正12 年(1923)創(chuàng)設「大屯制陶所」,廠址位於頂北投,生產素燒花盆為主,不久歇業(yè)。昭和5 年(1930),再次成立「臺灣陶業(yè)株式會社」,產生飯碗,以繪鶴飯碗最具特色。北投生產的器皿,品質十分精致,胎土精細潔白,釉藥色彩繽紛鮮艷,廣受各界喜愛。
北投大屯火山匯蘊藏豐沛的黏土礦產,是早年吸引陶瓷業(yè)者來此設廠的最大誘因。在1897年「北投燒元祖」松本龜太郎來臺設立「北投陶器所」,從京都延攬多名陶藝技師,生產制造日式花瓶、茶杯、酒杯等陶制品,成為北投陶瓷的先驅。1918年松本去世後,接手經營者也改變原先產品經營模式,除了燒制飯碗餐具外,并以耐火磚與瓷磚為主力產品,奠定北投燒以餐具、瓷磚與耐火磚為三大主流基礎。蓋建在日治時期的今日總統(tǒng)府、司法院、中山堂、臺北郵局、臺大法學院、北一女中等建筑物,其外墻就是采用大屯火山匯所特有之黏土,所燒制出的耐火磚。此後,日人賀本莊三郎在1923年也到北投創(chuàng)設「大屯山制陶所」生產「大屯燒」,和北投燒形成陽明山附近陶瓷發(fā)源的兩大系統(tǒng)。臺灣光復後,政府接受大屯制陶所,并隨後合并成為臺灣工礦公司。至民國60年代由於機械化的大量開采,造成貴子坑山麓植被遭砍伐殆盡,水土保持功能盡失,洗土場堆置在溪溝兩旁的大量棄砂,每逢臺風豪雨更帶給山腳居民極大威脅。至1977年薇拉臺風引發(fā)的土石流嚴重災害,終於導致政府下令禁止北投土開采,臺灣工礦公司也從此走入歷史。
此外,北投地區(qū)生產的建筑用貼面磚,也具特色,代表著陶瓷的機械化大量
生產,品質優(yōu)良穩(wěn)定,廣為當時公共建筑使用,其中部份建筑保存至今仍歷久彌
新,例如臺北郵局、中山堂、臺大、師大、北一女、中山女中校舍等,大多采用
北投窯廠生產的貼面磚。光復後,「臺灣窯業(yè)株式會社」由政府接收,而後歸屬於「臺灣工礦公司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是當時全臺規(guī)模最大的陶瓷廠,繼續(xù)生產碗盤、建筑瓷磚、衛(wèi)生陶瓷、高壓電瓷及藝術陶瓷,曾經風行一時。然而,到了1969 年左右,由於勞工基準法,北殳陶瓷土原料場––貴子坑礦場水土保存沒做好,造成下游在臺風季節(jié)水災泛濫,窯場的嚴重污染,迫使工廠關廠,其員工擴散至全省各地,也間接地促成臺灣陶瓷的發(fā)展,至於北投則只剩數間陶瓷工作室,幾已找不到窯廠。
參考資料
快搜